原標題:無人機參戰,“未來戰爭”怎么打?
俄烏沖突中,無人機“價廉物美”
自從美軍在2001年阿富汗戰爭開始大規模使用“捕食者”“死神”等無人機以來,這種戰法深刻影響了現代戰爭。2020年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之間爆發的納卡沖突中,兩國無人機在攻擊地面坦克等目標時出盡風頭,但外界仍認為這不過是美國無人機作戰模式的“低配版”。今年2月俄烏沖突以來,無人機對現代戰爭的介入程度,無論是其深度還是廣度都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首先在作戰規模上,俄烏雙方投入的無人機數量遠超此前。俄國防部發言人科納申科夫少將26日宣布,俄軍在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中摧毀了烏軍1019架無人機。西方評估認為,俄軍被擊落的無人機數量也已超過百架。作為對比,美國在反恐戰爭中使用最廣泛的“捕食者”系列無人機,總共才生產了約360架。
其次,俄烏沖突中的無人機取得的戰果,與它們的自身性能完全“不成比例”。例如烏軍最先進的無人機當屬土耳其制造的“旗手”TB-2無人機,它實際是中型察打一體無人機,在飛行高度、續航能力、武器掛載量等關鍵指標上,與美國的“捕食者”“死神”或中國的“翼龍”“彩虹”等先進無人機差距甚遠。俄軍無人機在對烏克蘭特別軍事行動的早期明顯缺席,后來雖然投入最先進的“獵戶座”察打一體無人機,但取得的戰果相對有限,使用更廣泛的還是小型“海鷹”系列戰術無人機。此外,無論是俄羅斯還是烏克蘭,都大量借助民用的消費級無人機,通過改裝使其具備偵察甚至攻擊能力。
但就是這些技術水準并不先進的無人機,卻取得遠超外界想象的戰果。以烏軍的“旗手”TB-2無人機為例,在烏軍發布的各種視頻中,它不但作為戰場偵察力量,跟蹤和標記大量俄軍作戰裝備,而且還成為西方世界矚目的“戰場殺手”。在它的戰績表里,除了人員、坦克、裝甲車等常規目標,還包括“道爾”“山毛櫸”機動防空導彈這樣的“無人機天敵”,以及俄海軍的運輸艦、“猛禽”級快艇甚至正在降落的運輸直升機等,開創了不少無人機作戰領域的先河。俄軍無人機在戰場通信、電子干擾和偵察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果,典型例子就是在摧毀美國援助烏克蘭的M777榴彈炮過程中,一直是由俄軍無人機偵察、定位并拍攝攻擊全過程。
圖片說明:烏軍“旗手”TB-2無人機戰果累累
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俄烏沖突中的無人機作戰模式給各國軍隊都帶來很大啟發。原先的傳統觀念認為,即便是“捕食者”這樣的高端無人機,在現代戰爭中的生存能力也很脆弱,因為它們很容易遭到地面防空火力或空中戰機的打擊。但俄烏沖突中,性能遠比不上“捕食者”的烏軍無人機卻戰果累累。從“旗手”TB-2無人機摧毀俄軍防空導彈的視頻看,它們基本都是準確抓住俄軍機動防空系統雷達沒有開機的間歇發動攻擊。這足以說明在得到北約提供的戰場情報充分支持下,烏軍無人機仍有機會避開甚至壓制和摧毀防空系統。此外,俄空天軍雖然平均每天出動200-300架次,但由于需要應對的戰場目標過多,它們也很難專門對付大量“打了就跑”的無人機。因此,俄烏沖突實際推翻了“無人機只適用于低烈度沖突”的傳統觀念。
此外,各國此前在發展無人機時,更多將注意力集中在續航能力強、飛行速度快、隱身性能好的高端無人機身上。但在這次俄烏沖突中,俄烏雙方使用的無人機在高強度作戰中呈現出消耗品的趨勢。美國《國家利益》網站稱,雖然大量烏軍無人機被擊落,但它們本身價格便宜、結構簡單,俄軍實際上被迫用成本遠高于其目標的防空導彈擊落烏軍無人機。事實上,俄軍廣泛使用的戰術無人機也呈現出類似趨勢。烏軍拆解墜毀的俄“海鷹-10”無人機后發現,其設計出奇的簡陋,燃料箱竟是普通塑料瓶,偵察設備也不過是常規數碼相機。
美軍向烏克蘭提供的“彈簧刀”系列巡飛彈本質上也是一種消耗性的自殺式無人機,它升空后可在指定目標區域上空150米高度盤旋,后方的操作手通過無人機上的攝像頭,可以遠程了解戰場情況;如果發現高價值目標,它還可以直接化身為導彈實施攻擊。俄軍近期也在戰場上投入KYB-UAV自殺式無人機,其基本原理與“彈簧刀”巡飛彈類似。
美設想向臺海投入1000架蜂群無人機
如果說現實中的俄烏沖突所使用的無人機只是拉開未來無人機作戰的序幕,那么美國蘭德公司近日在美國空軍協會的研討會上,則展現了更為激進的人工智能蜂群無人機作戰模式。
美國“動力”網站近日披露,美國空軍協會在米切爾航空航天研究所舉辦了一場線上研討會,與會專家認為自主蜂群無人機可能將在臺海沖突等對抗激烈的領域作戰提供解決方案。蘭德公司高級防務研究員、奧巴馬政府時代的五角大樓副助理部長奧赫馬內克宣稱,如今美軍想要在干預臺海的模擬沖突中獲勝的確是越來越難。“解放軍在過去20年積累了一系列強大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如果美國武力介入臺海沖突,將面臨解放軍對美國基地、天基傳感器乃至指揮與控制系統的猛烈攻擊。
他透露,蘭德公司在兵棋推演中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出動大量無人駕駛飛機,特別是能使用分布式網狀數據共享,借助人工智能的廉價蜂群無人機。
奧赫馬內克表示,“想象一下臺灣和臺灣海峽上空有1000架無人機”,這種小型飛機將以高亞音速飛行,雷達特征與F-35隱形戰機無法區分。無人機將在前方飛行執行傳感器任務,有人駕駛飛機在后方飛行。他說,一些無人機還將收集和共享目標數據,而其他無人機可以配備干擾設備。“作為解放軍防空導彈的操作員,你的視野里充斥著這些東西,你必須殺死它們。如果你不迅速摧毀這些無人機,我們就會找到你,然后殺死你。”
事實上,這正是美軍長期以來一直在盡力發展的蜂群無人機概念。報道稱,多年來,美國的武器平臺發展趨勢是結構越來越復雜、價格越來越昂貴、數量卻越來越少,美軍非常擔心這些昂貴平臺在戰時的損耗。而蜂群無人機可以徹底改變這種趨勢。美國《空軍雜志》介紹說,組成蜂群的單架無人機性能平庸、價格相對低廉,但它們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組合,通過攜帶不同的載荷,共同完成警戒、搜索、目標定位、方位引導、攻擊等復雜任務,達到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率的作戰效果。“這些無人機將共享數據、自動識別和鎖定目標。當具備攻擊能力的其他武器進入戰區時,蜂群無人機不但可以提供詳細的目標數據和作戰參數,甚至還可以給出攻擊方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摧毀目標的概率。”
在此過程中,即便其中部分無人機被擊落,其余無人機也可以自主協調補位,確保整個蜂群無人機具有強大的戰場抗損能力。
美軍于今年4月25日至5月12日舉行了“實驗演示網關”演習,使用“阿爾提烏斯-600”和“叢林狼”無人機作為“交互式無人機蜂群戰術”的試驗機型。該演習邀請了意大利、德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參加,相關技術有可能會共享給它們,形成西方通用技術。
應對無人機新戰法:激光、微波上場
對于無人機戰法出現的各種新動向,各國軍隊也正在積極研究。俄羅斯“軍事評論”網站認為,俄軍防空系統屢遭無人機襲擊,還是因為對空中態勢掌握不夠。受制于雷達體制,防空雷達無法長時間一直處于工作狀態,想要在戰場上組成密不透風的雷達探測網,需要多部雷達協同工作。但俄軍“道爾”“山毛櫸”等機動防空系統在俄烏沖突中通常獨立作戰,再加上俄軍信息化程度不夠,難以與其他雷達聯網,容易被烏軍無人機抓住漏洞。此外烏軍使用的大量無人機本身就屬于難以探測的“低慢小”目標,在不熟悉的野外環境下,防御難度進一步增加。該報道認為,目前多國軍隊都已經裝備針對“低慢小”目標的雷達,但它們更偏重城市安保防御,如何將其投入到野戰防空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無論是俄烏沖突還是美國設想的蜂群無人機,都出現了無人機“消耗品化”的趨勢。雖然這并不意味著高端無人機被取代,但如何應對這些廉價無人機、避免出現“攔截導彈比無人機更貴”的尷尬處境,的確成為非常現實的問題。在此領域,俄軍向前線部署的激光武器或許是一條現成的思路。俄羅斯衛星網5月18日引用俄副總理鮑里索夫的話表示,俄軍已經使用新一代“尋釁者”軍用激光系統,它發射的高能激光束能快速“燒毀”來襲無人機。報道稱,由于發射激光只需要提供能源而不用發射攔截彈藥,“尋釁者”激光系統投入使用后,能減少俄軍現役“鎧甲”“道爾”防空系統的導彈消耗。
但激光武器的作戰模式限制了它每次只能對付一架無人機,面對成百上千架蜂群無人機時,單靠激光武器顯然不夠用。專家認為,為應對蜂群無人機,目前比較可行的思路是利用高功率微波系統進行“面殺傷”。不久前,美國陸軍在新墨西哥州的科特蘭空軍基地展示研發中的“戰術高功率作戰響應器”(THOR)。它屬于安裝在地面基地的高能微波定向能武器,專門破壞無人機的電子設備,可安裝在普通集裝箱中,方便地空運到全球各地的美軍基地。美國陸軍發布的演示視頻顯示,一群以緊密編隊飛行的無人機正試圖襲擊偏遠沙漠哨所的美軍基地,但該基地的THOR系統將發射方向對準無人機群后,整個無人機群就同時失去動力墜落。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則設想將微波武器“搬上天”,因為地面微波武器的發射距離較遠,需要損耗更多能量和更大的發射功率。而配有高功率微波設備的無人機可以主動迎擊蜂群無人機,不但對微波武器的功率要求沒那么高,而且還可以在“蜂群”散開前發起多輪攻擊,盡可能地擊落來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