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ark id="uu8c3"><u id="uu8c3"></u></mark>

    2. 国内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正文
      龙门石窟最新考古发现,揭开卢舍那大佛千年前“风华”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29日 18:00:02  来源: 新华社

      原标题:龙门石窟最新考古发现,揭开卢舍那大佛千年前“风华”

      金箔贴面、琉璃作眼、身覆彩绘……记者从龙门石窟研究院获悉,龙门石窟奉先寺最新考古成果,让一千多年前卢舍那大佛建成时的华丽样貌初露端倪。

      借助高科技手段,考古人员首次在卢舍那大佛面部检测到金、银元素存在。“这表明在建造卢舍那大佛时,很可能使用了‘贴金’工艺。” 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说。

      考古人员在对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面部进行检测。

      在卢舍那大佛身体表面,考古人员还发现了绿色、红色、黑色等彩绘颜料残留,表明这一造像在唐代时很可能身披彩色“衣服”。

      此外,考古人员还在卢舍那大佛右侧胁侍普贤菩萨造像的眼睛处,发现了成分为二氧化硅和铅的古代琉璃眼珠,呈弧形片状,厚度约0.5厘米。其中,右眼眼珠为一整块琉璃,左眼眼珠则是由两块琉璃拼合而成,目前只残留外侧一半。

      “清理后可以看出,琉璃颜色呈暗绿色,质地均匀,熠熠闪光。”据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马朝龙介绍,奉先寺造像保存大块片状唐代琉璃实物,实属罕见。

      这是龙门石窟奉先寺普贤菩萨造像左眼眼珠断面。

      值得一提的是,普贤菩萨造像双眼并不对称,初步分析,应是开凿者考虑到透视效果,为体现普贤菩萨胁侍卢舍那大佛、身形略微向左转动而有意为之,反映出古人高超的雕塑水平。

      在普贤菩萨造像表面,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厚度均匀的白色物质,经分析,其成分主要为铅白,不仅有助于颜料附着、金箔黏结,也在抵御自然风化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铅白的大量发现,为龙门石窟彩绘镀金传统工艺的研究、保护材料的研发,提供了重要资料。”马朝龙说。

      这是龙门石窟奉先寺普贤菩萨造像右眼现状,眼皮上残留的白色物质为铅白。

      而通过观察造像开凿方式,考古人员推断卢舍那大佛在建造时具有与普贤菩萨造像相似的眼睛结构。目前卢舍那大佛双眼内无眼珠,很可能是后期缺失所致。

      “金、银元素,彩绘颜料及琉璃眼珠的发现,对于研究龙门石窟奉先寺造像的装饰特点、制作工艺及保护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史家珍说。

      记者:桂娟、袁月明

      图片由龙门石窟研究院提供

      责任编辑:小云
      日韩高清在线乱码一区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