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軍軍醫大學著眼為戰育人加速轉型發展——深藍大洋錘煉衛勤硬功
初夏,海軍軍醫大學又一批官兵奔赴一線部隊,執行衛勤保障任務。轉隸近5年來,該校任務官兵已輪換數十批次。
上世紀90年代,在該校取景拍攝的電視劇《紅十字方隊》全國熱播。2017年,該校轉隸海軍后,演兵場轉向浩瀚大洋、新成果用于艦艇一線、會診室連接島礁官兵,當年的“紅十字方隊”已轉型為深藍衛勤力量。
為加快構建備戰牽引、向海轉型的新發展格局,該校黨委著眼為戰育人重塑教學訓練模式,新增10余門海軍醫學課程,新設特種作戰醫學、海軍航空生理心理等一批軍事特色學科,形成“大一當兵鍛煉、大二航海實習、大三特色科目、大四部隊實踐、大五綜合演練”的全過程軍事訓練體系。
定期參加海上衛勤演練,已成為該校本科學員的常規科目。記者看到,在模擬現代海戰背景下,學員們將“傷員”后送至醫院船,在風浪中完成開放性血氣胸、海水浸泡傷等常見戰創傷的艦上手術,每臺實操手術須經專家組考核驗收。他們還把學員暑期實習和當兵鍛煉活動“搬”到艦上,每年軍事訓練月組織戰救技能夜訓、長距離武裝泅渡等群眾性練兵活動,讓教學訓練戰味、海味更濃。為強化為戰育人導向,該校還邀請執行過遠洋護航、援鄂抗疫等任務的教員走上講臺,結合鮮活案例教學,濃厚培育實戰型人才的氛圍。
著眼履行新時代使命任務,該校堅持練兵備戰步伐延伸到哪里,衛勤保障就跟進到哪里。近年來,該校有的專家上艦總天數超過700天,有的文職人員入職不久就出海遠航,每年在外執行任務官兵達600人次。
讓一流專家保障一線部隊,已成為該校為兵服務的特色。他們連續3年組織院士專家醫療隊開展“健康送海疆”活動,服務基層官兵超過10萬人次。該校還建立疑難疾病會診中心,多次與護航編隊開展遠程會診;積極推進某課題研究,重點解決艦載機飛行員和潛艇艇員生理訓練、理療康復等問題,服務保障新質戰斗力加速生成。
緊跟海軍轉型建設步伐,該校論證形成7大軍事科研模塊,將科研重心轉向海軍特種醫學、海上衛勤保障、遠海戰傷救治、深海援潛救生等方向,緊盯戰場急需、部隊急用等重大需求,全面加快科研攻關。近年來,該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6項。
瞄準未來戰場,聚力科研攻關。該校專家成功研制新型潛艇艇員脫險裝具系統,艇員在試驗中90秒內快速上浮的距離,一舉打破紀錄;他們研發的某戰救訓練系統、艦載機飛行員視覺專用檢測儀等多項成果,在一線部隊推廣應用;由戰創傷救治專家侯立軍牽頭攻關的成果,聚焦海上作戰傷病救治關鍵技術,攻克了海戰中顱腦致死性損傷的技術難題,有效提升科研成果的戰場貢獻率。(■汪天玄 本報特約記者 王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