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琢璞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推动产业发展是走好乡村振兴之路的基础,而农村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因此产业要富民,离不开“三农”工作,要抓牢“农业、农村、农民”的基本要素,推动乡村产业强起来、活起来,从而带动农民富起来。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目前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着人才资源短缺的问题,要带动基层农业产业发展,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则要从基层“末梢”发力,在“引”与“培”上下文章。“引”要下好“筑巢引凤”之功夫。切实打好“乡情牌”“政策牌”,鼓励引导在外人才回乡发展,因地制宜为回乡人才解决衣食住行、子女教育、家属安置、津贴补助等相应政策,并对工作扎实、有突出贡献的返乡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增强他们的“获得感”,让人才“回得来”“留得住”。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化水平偏低、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偏少都是目前基层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短板困境,因此要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产业富民”之路注入新理念、新办法。一方面,要提高产业发展组织化水平,通过“党建引领”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行“支部+大户+合作社+公司”的运营模式,将合作社、村办公司成立在党支部上,从而将大户聚集起来抱团发展,实现群众持续增收。另一方面,要紧紧树牢“订单式”“基地式”农业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构建“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并加快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业态,积极探索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形成“线上+线下”的双重销售模式,切实激活产业发展“动力源”。
不少农村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及高原特色文化资源,因此要紧抓产业发展优势,做到扬长避短、拉长长板,聚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挥优势、聚焦重点,为全力打造新兴产业奠定基层基础。首先要抓好第一产业,结合当地优势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并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及林下经济,提高土地利用率,让“绿水青山”也能变成“金山银山”。其次要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及产业资源,推进农产品加工和民族工艺品加工,打响产业品牌,从而推动农民增收的“蛋糕”越做越大。最后,要加大乡村传统建筑、古树、自然景观、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与宣传力度,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前提下加强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康养业等新业态,进一步拓宽增收致富渠道。